第十放映室2019-07-02 09:31:05
18年前,《千與千尋》創造了304億日元的票房奇蹟,至今穩坐日本總票房冠軍。
18年後,《千與千尋》來到中國,4天2億的票房走勢,比肩“提前引進”的好萊塢大片。
國內影迷這股補電影票的熱情,哪怕是墨鏡王家衞和星爺周星馳也要稍遜一籌。
這不能僅僅説是宮崎駿的魅力,而要特別限定:這是《千與千尋》的魅力。
它是第一部摘得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的非歐美動畫片;第一部榮膺柏林電影節金熊獎最佳影片的動畫片。
無論藝術水準之高,還是商業成就之大,《千與千尋》都創造了動畫電影的歷史。
由此,宮崎駿一部封神,從日本的“國民作者”成為國際影壇的大師。
幸運的創作者,一生中總會等來一部彷彿命運之手在握的傑作。
靈感妙思一瀉千里、劇作結構渾然天成。
它既能讓創作者擁有完全表達自我的滿足感,也能讓不同層次的觀賞者採擷力所能及的精神果實。
《千與千尋》厲害之處在於,它讓你從零觀影門檻的少女童話進入,穿越其中卻發現了一個層次豐富的宏大寓言。
01
少女的冒險
根據宮崎駿的説法,《千與千尋》是他拍給10歲小女孩看的勵志童話。
千尋的原型,就是常到他山間別墅玩耍的友人家小孩。
以電影上映的2001年推斷,10歲的千尋應該是1991年生人。
日本稱之為寬鬆世代,中國稱之為90後。
於是她的身上,相比其他宮崎駿女主,有着更加貼近現實中平凡而又生動的小女孩特質。
搬家途中,她坐在汽車後座無精打采,沉浸在離別的小愁緒裏。
父母説話要重複好幾遍才能聽得見,看到新學校吐舌頭以示不爽。
面對未知的冒險,她總是嘟囔着“不行”、“我不要”,遇事習慣性地躲在父母身後。
一個懨懨的、怯懦的小女孩形象躍然眼前,足以令每個90後女生無障礙代入。
宮崎駿自述道:
我刻意將千尋塑造成一個平凡的人物,一個毫不起眼的典型的10歲日本女孩。我要讓每個10歲女孩,都從千尋那看到自己。 她不是一個漂亮的可人兒,也沒有特別吸引之處,而她那怯懦的性格,更是惹人生厭。我要給大家這樣的感覺:一見之下不過爾爾,發展下去覺得“還是有些可愛”,最終經歷千山萬水走到她身邊,才驚呼“啊,原來她有這樣的魅力” ——大吃一驚而記憶深刻。
也就是説,《千與千尋》想要完成的是一道人物弧光:
乍看毫不起眼甚至惹人生厭的小女孩,發展下去會讓人覺得有點可愛,最終會讓你驚呼“啊,原來她有這樣的魅力”!
相信,這是每個平凡女生乃至每個平凡人類,在人生中最想抵達的蜕變與昇華。
想要呈現這樣的弧光,便需要一場異世界的冒險。
因為父母的貪慾,千尋不小心闖入了古代奇幻世界。
為了不讓自己的身體消失,為了解救父母,千尋必須在油屋中找到一份謀生的工作。
於是驕縱任性的寬鬆世代,在危險的異世界裏完全失去了依傍,踉蹌前行。
沒人因為她是10歲的小女孩,就給她特別優待。
連救命恩人白龍也説,要想在這裏生存下去,只有這一條路。
我們是從什麼時候發現千尋有點可愛的?
也許是她卑微地向鍋爐爺爺求份工作,也許是她在油屋拼盡氣力地幹活,也許是她在湯婆婆拒絕簽約時毫不退讓......
原來怯生生的千尋,也有這樣努力而勇敢的一面呢。
而她超凡的魅力,則是通過“純潔善良”這一天性顯現出來的。
千尋在油屋的格格不入,不僅是妖怪神魔與人類小孩的對峙。
更是因為,她是作為成人世界的“貪慾”、“冷漠”、“狡詐”、“殺戮”的反面存在的。
面對空無一人的美食街,千尋的父母用“先吃後付賬”的藉口暴露了縱慾後的醜態,而千尋因為心裏的道德感抵擋住了誘惑;
孤獨的符號無臉男,在這個忙着賺錢的世界裏只是個透明的存在,只有千尋會問他:你站在雨裏不怕被淋濕嗎?
油屋的老油條們都是看碟下菜的勢利眼,將最髒最累的活兒推給菜鳥千尋,腐爛惡臭的河神連湯婆婆都應付不來,千尋卻因為認真的工作態度得到了河神的沙金打賞。
雙胞胎“湯錢二婆”為了爭奪魔女印章相互攻擊,本性善良的小白龍成了這場權力之爭的犧牲品。而心思澄淨的千尋,用一個誠意的道歉便化干戈為玉帛。
在危險複雜的詭異世界裏,一個柔弱的、懵懂的小女孩,最終學會了自食其力。
並且以弱者的身份治癒和拯救了那些隱匿起來的“神明”——被工業垃圾污染的河神,沒有人生方向的無臉男,丟掉名字的賑早見琥珀主。
在這個顯得有些天真、過分美好的少女冒險故事裏,宮崎駿歌頌了勇敢、努力和善良。
他鼓勵那些像千尋一樣普通的孩子們去相信:
千尋可以做到,你也可以做到。
02
成長的憂傷
年紀稍長後,《千與千尋》最吸引我們的不再是瑰麗幻想,而是裏面悵然若失的情緒。
無論是那句“不要回頭”,還是單程的海上列車,都象徵着童年的一去不復返。
那個有着神靈一樣名字的白龍,千尋後來怕是再也沒見過了。
就像那些在記憶裏與你走失的人,“再見”也許就是後會無期。
宮崎駿用一個宏大而瑰麗的幻夢,來描繪成長中的某個節點。
正是在這個節點,你感覺自己一瞬間就長大了。
故事以搬家為起點,而搬家象徵着與過去告別。
千尋縱使對舊日時光依依不捨,但她明白,最終還是要接受新生活。
學會接受現狀,不正是成長的必經課題嗎?
千尋在異世界的經歷,彷彿她內心準備面對這次成長的預備戰役。
這場戰役的第一個關鍵詞,是“工作”。
不工作會死,吃多了變豬,不正是我們現代社畜的最好寫照麼?
金碧輝煌的油屋,好比現代日本的高端娛樂場所。
這裏有前來消費的上流社會的“神”,有大權獨攬的經營管理層錢婆婆,也有無時無刻不在工作的底層勞動力青蛙和煤灰。
而千尋,是這座資本機器中最為普通的一顆螺絲釘。
工作做得不好,隨時有人來取代。
千尋的職場生存記,既有湯婆婆這樣的惡毒老闆,青蛙這樣的奸詐同事,也有小玲這樣的善良前輩,鍋爐爺爺這樣的關鍵外掛。
還會有無臉男這樣被純情吸引的客户,白龍這樣保護她也被她保護的珍貴的人。
他們在千尋的成長中,各自扮演了不同的角色。
初入職場,千尋被花式教育。
她好意幫過度勞累的小煤灰搬了一塊“磚”,惹來無數煤灰效仿,紛紛罷工。
鍋爐爺爺警告她,別濫發善心。
“不要因為好玩,就把別人的工作搶去做了。”
因為不工作,這羣小煤灰的魔法就會消失,幫它們就是在變相毀滅它們。
在社會叢林中,善與惡、好與壞的邊界,遠比我們想象中複雜。
鍋爐爺爺拜託小玲帶她去找工作,小玲多次面露嫌棄地提醒她:
喂,我跟你説了半天,你都不會説聲謝謝呀?
哎,你跟鍋爐爺爺説謝謝了嗎?多虧他照顧你耶。
習慣了被照顧的千尋,進入陌生的環境,才反應過來禮節這回事。
千尋緊張冒失、做這不對做那不對的樣子,像極了每一位被社會弔打的職場菜鳥。
片中,宮崎駿讓她一次次跌跤,除了有助於塑造一個遲鈍冒失的小女孩形象,亦是成長中每個人可能遭遇的挫折的象徵。
生存面前,千尋必須快速成長、摸清規則、學會忍受。
從前輕易暴露的情緒,慢慢被收拾、隱藏得很好。
只是有時候,一個突然的關心,會讓你的掩飾功虧一簣。
遭遇父母變豬的絕望打擊,白龍遞給千尋一份飯糰,騙她説裏面有振作精神的魔法。
起初千尋拒絕,然後麻木地塞進嘴裏,直到最後被這份温暖喚醒了痛感和眼淚。
每位經歷過職場壓力的人,看到這個場景無不動情。
只是比起千尋,我們或許根本沒有這樣的白龍,在傷心時給我們遞飯糰。
我們應該更像那隻青蛙,只用工作之餘的一根煙,來消化胸中所有鬱結。
第二個關鍵詞,則是“孤獨”。
永遠齲齲獨行、戴着面具的無臉男,像是現代都市中孤獨症患者的化身。
因為孤獨,所以千尋一句無差別的關心,就足以讓他淪陷。
他沒有人愛,亦不知道如何表達愛。
於是笨拙地向喜歡的女孩子強塞過量而貴重的東西。
第一次的藥浴牌子解了千尋的燃眉之急,第二次他又用隱身之便為她捧來一堆河神留下的沙金。
可是千尋並不需要。
世人都喜歡金子,她沒理由不喜歡呀。
你看那些可笑的小丑,甚至願意為了金子跳滑稽舞,逗我開心。
無臉男不解,內心的強烈痛苦讓他化作貪食的饕餮,用無盡食慾來掩埋內心的空虛。
孤獨的,又何止是無臉男。
失去記憶的白龍,缺乏陪伴的巨嬰,乃至強權在握卻管不了孩子的湯婆婆,還有海上列車乘載的、經過的一個個黑色透明的靈魂......
他們都是孤獨的化身。
孤獨讓他們異化,讓他們迷失,讓他們離自己本來的樣子越來越遠。
千尋也差點在身為異類的孤獨中,丟掉自己的名字。
好在白龍不斷提醒,“記住你的名字”、“記住你來時的路”。
千尋才得以守住心中的愛,看清腳下的路,保護好自己那顆沒有被孤獨吞噬的靈魂。
也正因此,她才有能力給白龍找回名字,給無臉男找到歸宿,幫助巨嬰成長。
千尋的冒險之旅,好似充滿痛苦但絕不平庸的青春。
等到青春溜走,我們如夢初醒,知道回不去了。
然後餘下的人生,總有那麼一刻,我們懷念它懷念得要死。
03
日本的隱喻
如果僅僅只是勵志童話或者物哀之美,《千與千尋》不過是一部成功的小清新之作。
實際上,它的內核不是清新,而是清醒。
如學者秦剛在他的著作《捕風者宮崎駿:動畫電影的深度》裏所言,
《千與千尋》所反映的,絕不單純是創作者宮崎駿個人化的心境和思索。交織其中的,必然還有世紀交替的特定時代氛圍以及在此背景下日本社會乃至整個人類社會的羣體意識。
而宮崎駿乃至吉卜力,在其作品中深植的政治、歷史和社會意識,往往是被所謂擁躉有意無意忽略的。
這部創作於2000年的跨世紀作品,隨處可見宮崎駿對日本這個國家的歷史追問和現實折射。
▲國道21號象徵着日本進入21世紀
片中有兩處眾所周知的寓意。
一個是古代小鎮象徵着日本泡沫經濟時代。
過度開發、經濟投機、倡導消費,一度造成日本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虛假繁榮。
這也是為什麼,油屋被描繪成物慾橫流的金粉世界。
無臉男過度進食之後,千尋喂他清丹,幫他催吐,他才變回無害的原形。
這種救治手段正説明,日本經濟要重回正軌,就必須拂去泡沫。
另一處是不堪重負的河神前來洗澡,千尋幫他拔掉“刺”,一大堆工業垃圾嘩嘩堆滿房屋。
這種鮮明的環保主義訴求,在宮崎駿的每部作品,都有呈現。
最被我們忽略的是,《千與千尋》中關於日本的身份認同問題。
片中反覆重申“名字”和“記憶”兩個概念。
只有記得名字,才會找回記憶,才會找到來時的路。
這是宮崎駿在借人物之口進行反思:日本從何處來,又要到何處去?
失去記憶的白龍,代表着過去的日本。
那個像鷹一樣,在夜晚到處巡視的湯婆婆,正是美國的化身。
白龍為了學習法術,成為了替湯婆婆作惡的爪牙。
正如二戰後日本為了快速發展,成為了被美國操縱的傀儡。
找不到方向的無臉男,則象徵着未來的日本。
如果説湯婆婆代表着資本主義社會的美國,那麼遠在沼澤之底、住在偏僻農莊的錢婆婆就代表着農耕文明的亞洲。
最終無臉男留在錢婆婆那裏當助手,説明了宮崎駿的歷史態度——
支持日本“脱歐歸亞”,重新回到自己的亞洲身份。
宮崎駿説,最讓自己感到滿足的一幕,是千尋登上火車的那段旅程。
“我好像就是為了千尋登上這趟列車,才創作了這部電影呢。”
這段火車之旅,實際上是非常反高潮的設計。
原本設想中的酣暢大戰沒有到來,反而是一段流淌着哀傷、孤獨之感的靜謐旅程。
因為千尋道歉了,錢婆婆選擇原諒,白龍得以痊癒,並且記起了自己的名字。
所有的矛盾一下子迎刃而解,好像一切來得過於容易。
為什麼要有千尋這段鄭重其事的道歉?
聯繫前文中白龍、湯婆婆、錢婆婆的身份指代,就很容易理解。
白龍幫湯婆婆竊取錢婆婆的魔女印章,正如歷史上的日本幫助美國在亞洲實施各種侵犯主權的惡行——
“開拓北海道、出兵台灣、處置琉球歸屬、發動中日甲午戰爭、日俄戰爭、吞併韓國、佔領庫頁島、扶植偽滿傀儡政權、製造盧溝橋事變、南京大屠殺、建立‘大東亞共榮圈’……”
那些追逐白龍使其受傷的白色紙片人,彷彿亞洲各國對日本逃避歷史責任的漫天討伐。
這段電影中高光片段,深刻體現了宮崎駿對日本歷史作為的負疚感。
一個真誠的道歉,10歲的小女孩能做到的事,卻並不是所有的日本人都能做到的。
所以,《千與千尋》是一部真正充滿美感和善意的作品。
在故事的表層,他用冒險幻想鼓勵寬鬆世代找尋勇氣、永葆善良。
在國家寓言層面,他用犀利批判顯示出了一位日本國民的責任意識。
除了天才般的想象力,宮崎駿更可貴的地方在這裏。
參考資料:
秦剛,《“捕風者”宮崎駿:動畫電影的深度》,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社,2015.
- END -
關於作者
suki
重點業務:老劇、人物、國漫、娛評。
互動話題
你愛宮崎駿的原因是什麼?
📪
如何投稿
微信後台發送“投稿”查看投稿要求
推薦閲讀
廉政風雲 | 追龍2
多少人小看了宮崎駿!
朋友會在“發現-看一看”看到你“在看”的內容